观察者效应

3年前更新 0 0

被观察的人或事物,会因其被观察的行为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。这种现象被称为“观察者效应”,即我们几乎没办法不影响我们观察的事物。

收录时间:
2022-12-09

被观察的人或事物,会因其被观察的行为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。这种现象被称为“观察者效应”,即我们几乎没办法不影响我们观察的事物。

观察者效应与“霍桑效应”有相通之处,即个体意识到自己被观察,从而改变自己行为的倾向。

在“薛定谔的猫”的思想实验中,如果没有揭开盖子进行观察,我们永远也不知道猫是死是活,所以它将永远处于既死又活的叠加状态。

所谓的“观察者效应” , 指的是我们几乎没办法不影响我们观察的事物 , 只不过是程度高低不同而已 。需要注意的是 , “观察者效应”和“不确定原理”并不是一回事儿 , 尽管你会常常遇到人们对这两个概念误解误用 。简要地说 , 前者重点在“观察” , 后者重点在“测量” 。

类似于不确定性原理中观测工具是会影响所观察的物体,我们观测到的永远都不是客观真实的概念,观察者效应指的是观察者在观察中会对被观察物体造成一定的影响,最经典的双缝干涉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观察者效应的存在。不确定性原理与观察者效应的本质区别是不确定性原理注重“测量”,而观察者效应更注重“观察”。

在量子力学中 , “观察者效应”是说:“一个量子力学系统在某个特定状态被观察得越频繁 , 该系统就越可能保持原来状态 。”

相关导航

牙买加体系

牙买加体系

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)于1972年7月成立一个专门委员会,具体研究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问题。委员会于 1974的6月提出一份“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纲要”,对黄金、汇率、储备资产、国际收支调节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建议,为以后的货币改革奠定了基础。直至1976年1月,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)理事会“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”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举行会议,讨论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条款,经过激烈的争论,签定达成了“牙买加协议”,同年4月,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通过了《IMF协定第二修正案》,从而形成了新的国际货币体系。